期刊简介

  《中国抗生素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创刊于1976年,是我国目前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核心期刊。其理念是“专注抗生素、服务产学研,办中国抗生素领域最好的核心刊”;其宗旨是宣传报道我国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科研、生产、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该刊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较高的学术性及行业的情报性,是我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几乎所有数据库、文献检索系统收载,是我国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868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126/R

邮发代号: 62-19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6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292.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抗生素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8689
  • 国内刊号:51-1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际药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0年第3期文章
  • 美洛培南等抗生素对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及抑酶效应研究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其它β-内酰胺抗生素为对照,研究美洛培南对6种标准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3,TEM-4,TEM-5,SHV-2,SHV-4,SHV-5)的稳定性及抑酶作用.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拉氧头孢和头孢西丁对6种标准超广谱β-内酰胺酶均高度稳定.氨曲南对6种酶的稳定性较好,其相对水解率不超过13%;青霉素及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对6种酶均不稳定,大多数相对水解率超过20%.美洛培南和亚......

    作者:陈勇川;刘松青;钱元恕 刊期: 2000- 03

  • 直接结晶苄青霉素钠的新方法

    经超滤处理后的青霉素发酵滤液,按现行工艺所得苄青霉素酸,可直接结晶苄青霉素钠盐,改变了由钾盐转钠盐的间接法传统工艺,使钠盐收率提高6.76%,其280nm吸光值小于0.04,符合苄青霉素钠盐280mm吸光值小于0.05的药典要求.......

    作者:李十中;胡永平;王淀佐 刊期: 2000- 03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肺炎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PM/CS)对肺炎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采用气管内注入感染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模型,按临床治疗剂量折算出大鼠等效剂量,连续7d腹腔注射IPM/CS及阿米卡星(AMK),活体取材测定免疫指标.结果显示IPM/CS使T淋巴细胞CD+3亚群及CD+4/CD+8比值升高,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对巨噬细胞ADCC活性及ACP活性和中性粒细胞化学发光无明显影响;AMK则使CD+3亚......

    作者:蔡少华;杨剑军;姚汉德;黄念秋;张进川 刊期: 2000- 03

  • 微生物产生的免疫抑制活性化合物S-9818的研究Ⅱ.发酵及生物学性质

    千佛链霉菌新种SIIA9818(StreptomycesqianfoensisspnovSIIA9818)在含合适碳氮源的培养基内,经发酵获约50%菌丝量的培养液.发酵第5天,其代谢产物S-9818的产生达到高峰,主要存在于菌丝体内.S-9818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和酵母不显示抗微生物活性,但有显著的抗其它真菌性质,特别是对黑曲霉、烟曲霉有极强的抗菌作用.淋巴细胞产生抑制试验显示,S-9818比环......

    作者:吕淑君;张新宜;田敏 刊期: 2000- 03

  • 不同种类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

    研究不同种类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与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关系.实验选择临床常用的六种抗生素(哌拉西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以0.5×MIC药物浓度分别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PA103和大肠埃希氏菌V517.检验抗生素作用后细菌菌量、形态学变化及培养液中游离内毒素水平.结果不同种类抗生素作用后能使细菌形态发生改变,同时能不同程度引发细菌释放内毒素.其中哌拉西林、环......

    作者:王顺宾;吴伯瑜;黄逢元 刊期: 2000- 03

  • 红霉素萃取新工艺研究Ⅰ.中性络合萃取体系研究

    研究了一萃取红霉素的中性络合体系,其组成为一高脂肪醇(FA),且以煤油为稀释剂.文中列出了其萃取平衡方程式,建立了分配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此新体系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越性.在红霉素萃取过程中溶剂损耗可从9~10kg/10亿单位降至3kg/10亿单位以下.产品质量(红霉素硫氰酸盐产品)合格,产品回收率与乙酸丁酯萃取时回收率相当.同时,可革除从萃残液中回收溶剂的处理步骤,从而可降低能耗.......

    作者:李洲;秦峰;谷雪蔷 刊期: 2000- 03

  • 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诺氟沙星胶囊的含量

    采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胶囊中诺氟沙星的含量,可排除辅料的干扰,测定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该法与药典的非水滴定法测定结果相一致,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姚辉;彭静;谢军 刊期: 2000- 03

  • 罗红霉素分散片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试验方法以12例男性健康自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罗红霉素分散片和罗红霉素片(对照药品)进行人体生物利用度比较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服药后48h内的血清罗红霉素浓度.结果表明罗红霉素分散片和罗红霉素片的主要药动学参数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67±0.60和2.31±0.48h,峰值血药浓度Cmax为11.09±1.68和9.35±1.31mg/L,T1/2β分别......

    作者:冯萍;秦永平;俞汝佳;梁茂植;周志强;邹远高;朱淑缓;黄英;钟利;余勤 刊期: 2000- 03

  • 氨基糖苷类新抗生素的筛选思路与依替米星的开发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因其独特的药理特点目前在临床上仍然是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不可缺少的药物;但由于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耳、肾毒性和耐药现象的增加,故有必要继续研制出耳、肾毒性低,且对耐药菌有较好作用的氨基糖苷类新抗生素.本文论述了采用遗传学途径原理有目的地筛选阻断型突变株,将新抗生素筛选的思路和鉴别手段与抗生素的菌种选育相结合,以此思路和方法筛选获得了多个新抗生素产生菌,如小诺霉素、西索米星.特别是采用......

    作者:赵敏;范瑾 刊期: 2000- 03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的进展(Ⅱ)

    6具有双重作用的β-内酰胺根据药物结构并合原理,1976年O′Callaghan等[24]报道了第一个双重作用的头孢菌素MCO,系由α-羟基苯乙酰氨基头孢烯酸的3位次甲基与消毒药巯氧吡啶(omadine)的巯基相连而成,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有一定作用,但因毒性中止研究.其后Mobashery等报道与具有抗菌作用的肽相连的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产生菌亦有一定作用[25~27].......

    作者:张致平 刊期: 200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