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抗生素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创刊于1976年,是我国目前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学术核心期刊。其理念是“专注抗生素、服务产学研,办中国抗生素领域最好的核心刊”;其宗旨是宣传报道我国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科研、生产、临床应用等方面研究进展。该刊具有严谨的科学性、较高的学术性及行业的情报性,是我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几乎所有数据库、文献检索系统收载,是我国抗生素及微生物药物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主管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主办单位: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抗生素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1-8689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51-1126/R
邮发代号: 62-19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76
出版地区 四川
出版地区 四川
订购价格 292.00
杂志荣誉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抗生素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 主办单位: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国际刊号:1001-8689
- 国内刊号:51-1126/R
- 出版周期:月刊
-
167例新生儿肠炎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新生儿肠炎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将我院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收住人院的167例新生儿肠炎患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并做相应的血清学试验及药敏试验.结果167例检出病原菌59例,检出率为35.3%,以屎肠球菌和轮状病毒为常见,各占20.3%.医院内感染病原菌检出率(78.26%)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的病原检出率(28.47%).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解鸟氨酸克雷伯菌为主,社区感......
作者:林慧佳;陈雪峰;施丽萍 刊期: 2009- 09
-
多重耐药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及Ⅰ类整合子
了解安徽省多重耐药不动杆菌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方法收集安徽省多家医院2006~2007年临床分离非重复的不动杆菌共167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s),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克隆测序方法确认碳青霉烯酶基因,用PCR扩增整合酶.结果34株对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素在内的多种抗菌药耐药,34株中19株产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23株Ⅰ类整合酶阳性,未检测到OXA-24型酶,IM......
作者:张晓妮;高帆;朱玉林;殷俊;程君;叶英;李家斌;都鹏飞 刊期: 2009- 09
-
2007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2007年临床常见分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药敏试验使用纸片扩散法,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在临床分离的1005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占19.9%(200株),革兰阴性菌占80.1%(805株).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分别占35.9%和89.7%.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57.1%和83.9%,葡萄球菌或肠球菌均未发现......
作者:常李军;贾蓓;黄文祥;袁喆;郑行萍;卓超;李崇智 刊期: 2009- 09
-
注射用原位凝胶的研究进展
主要介绍了注射用原位凝胶中聚合物的种类,综述了该剂型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传递系统,注射用原位凝胶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药剂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邓丽娟;李桂玲;李眉 刊期: 2009- 09
-
纳他霉素药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纳他霉素(natamycin)是一种广谱的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抗生素.由于它高效的抑菌效果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防腐和真菌引起的疾病治疗.本文对纳他霉素理化特性、抗菌活性、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实验、毒性以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董贤慧;李红飞;高维娟 刊期: 2009- 09
-
利奈唑胺对h-VRS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了解利奈唑胺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vancomycinresistantStaphylococci,h-VRS)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含万古霉素脑心浸液琼脂(BHIA)筛选h-VRS,采用KB法检测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其原代菌株及h-VRS的抑菌圈直径,琼脂稀释法检测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对h-VRS的MICs值,并将检测结果分别与原代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h-VRS......
作者:王敬华;周惠琴;杨欢;谢小芳;朱雪明;吴伟;许丽君 刊期: 2009- 09
-
抗菌药物与奥美拉唑联合应用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的研究
目的在体外探讨美罗培南、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4种抗菌药物分别与铜绿假单胞菌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联合应用,是否有利于减少其耐药突变体的出现.方法分别应用微量稀释法测定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低抑菌浓度(MIC),棋盘格法测定药物联合后的MIC,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单药以及联合后防耐药突变浓度的MPC,并计算相应的选择指数(SI,MPC/MIC),根据SI下降的程度来判断减少......
作者:刘明涛;孙恩华;毕少杰;于瑞丛;李玉 刊期: 2009- 09
-
单链抗体与lidamycin辅基蛋白融合蛋白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及其免疫活性
目的实现抗Ⅳ型胶原酶单链抗体(Fv)与lidamycin辅基蛋白(LDP)结合构成的融合蛋白Fv-LDP产生菌的高密度发酵,并测定融合蛋白Fv-LDP免疫活性.方法先在5L发酵罐中进行工程菌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再用同定化金属亲和层析从菌体中纯化融合蛋白Fv-LDP,分步透析使之复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其免疫活性.结果确定分阶段恒速补料分批发酵为工程菌佳高密度发酵模式,融......
作者:高瑞娟;赵春燕;王玉凤;张秀敏;赵宝明;李电东 刊期: 2009- 09
-
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活性中心的计算机模拟分析
应用信息论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IMP型β-内酰胺酶序列及活性中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配体结合部位的大部分残基是高度保守的,但也有部分残基易发生变异,如32位Pro、31位Val和163位Try,这些变异是引起该酶不同变异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在设计抑制剂时需考虑在酶高变区附近分子的柔性,以防出现新突变型而对昕设计抑制剂产生抗性.将酶和底物亚胺培南及青霉素G对接结果表明......
作者:许岩;余江河;郑珩;劳兴珍;吕品一 刊期: 2009- 09
-
红霉素高产菌株的筛选
以红霉素生产菌株HD07-30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UV)、硫酸二乙酯(DES)进行双重复合诱变选育筛选耐红霉素的高产菌株,获得红霉素抗性突变菌株,生物效价比出发菌株提高27%.......
作者:李武德;唐慧慧;万丹;马立新;宋喜芳 刊期: 2009- 09
动态资讯
- 1 糖尿病肺结核临床免疫学特征及治疗分析总结
- 2 糖脂协同抗生素抗MRSA及其混合物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
- 3 加替沙星与环丙沙星随机对照治疗细菌性感染
- 4 鲍曼不动杆菌烧伤分离株推定转座酶基因(tnpU)研究
- 5 2300份成年人脑脊液培养及菌株耐药分析
- 6 头孢唑肟与其他5种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比较
- 7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法优化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在ICU患者治疗MRSA感染的给药方案
- 8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肺炎大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 9 均匀设计法优化咪唑立宾发酵培养基配方
- 10 淋球菌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及淋球菌多抗原测序分型研究
- 11 头孢呋辛内酯的合成及急性毒性的研究
- 12 南海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其卤化酶基因分析
- 13 氧化应激介导达氟沙星诱导LLC-PK1细胞周期阻滞
- 14 恩诺沙星抗体免疫检测条件的建立
- 15 利他唑酮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16 CuBr2/O2促进N-芳基-β-烯胺酯分子内氧化环合反应构建2,3-二取代吲哚
- 17 小分子IDO-1抑制剂研究进展
- 18 化学合成多黏菌素B和E单一组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 19 产金属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关整合子和同源性分析
- 20 薄层色谱法检测阿奇霉素及其有关物质